
学会党建
一、北海银行印钞厂、制版厂在乳山的发展脉络
乳山处于牟平、海阳、文登三县交叉地区,其北部从昆嵛山南麓往西至崖子、马石山一带,山岭起伏、沟壑深远,交通不便,适合战争环境下开展秘密工作。抗战时期,乳山的党组织比较健全、群众基础比较好、日伪的反动统治势力较弱,因此中共胶东区委决定在乳山地区秘密设立北海银行印钞和制版厂,以发行北海币支持抗战。
(一)北海银行东海印钞厂
据《乳山市志》大事记述:1940年(民国二十九年)春,北海银行印钞厂东厂(对外称“福记栈”)在王家庵村建立;同年5月,北海银行印钞厂西厂(对外称“福记栈”西厂)因所在地区附近有敌人据点,决定迁地恢复生产,由掖县赵家沟迁至转山头村(乳山),与原设立在王家庵村的东厂合并,更名为北海银行东海印钞厂。1941年8月,文登印刷所并入东海印钞厂;1941年底东海印钞厂改称胶东印钞二厂。1942年3月,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春季“扫荡”,暴露目标的印钞厂只能再次转移,离开王家庵村。抗战胜利后,胶东印钞一厂、二厂及胶东制版厂合并为胶东印钞厂,1948年初改称北海银行印钞三厂,并逐步发展成为济南第二印刷厂。
(北海银行东海印钞厂旧址——王家庵村遗址)
东海印钞厂印钞设备主要是1940年春天八路军缴获的几台印钞机,印钞所需的票版需委托青岛厂家制版,伪装成“冥府银行”票版运回;东海印钞厂起初只能印刷石印版的“壹角”“贰角”“伍角”“壹元”小面额货币,作为法币的辅币使用。直到1941年文登印刷所并入,才开始印制“伍圆”“拾圆”大面额北海币。
(二)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北海印钞厂
据1938年12月担任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副行长、后担任北海银行行长的陈文其回忆,“……大概1941年冬,北海印钞厂离开分行和东海厂搬到了乳山县(现海阳县)牙山,驻在乳山县崖子村。搬到乳山牙山后,基本上就没再有大的移动。” 北海印钞厂搬到崖子村后,开始印发伍圆、拾圆券。由于当时尚无制票版条件、没有制版人才,只好到青岛用“冥府银行”的名义制版,秘密运回后把“冥府”字样抠去,填补上“北海银行”字样,以此替代北海票票版来印刷纸币。
由于印钞器材和材料需要商人去敌占区购买,十令八令88纸和几筒油墨很难一下子获取,导致印制的票子纸张不一、版色也不一致。为了区别,票面上分别印上不同字头,如“发”“展”“经”“济”等,以资鉴别。因为版色纸张不一,很容易被人利用造假,所以反假斗争很重要。印钞厂的办法是依靠群众,把票样子发下去,把发现的假票特征登报声明、广泛通知,到集市上进行反假币宣传,通过学校、识字班、黑板报等途径教育进行反假币宣传,使群众掌握假票的特征和鉴别方法。在斗争方式上,对有意贩销假票者(多半是特务、奸商)与被骗上当使用者区别对待,对前者严加惩办、以至枪决(通过公判,广泛警醒),对后者进行教育、适当处理。所以假票虽经常发现,但没有发生蔓延很广的情况。
1942-1943年间,海区北海银行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。据时任渤海行署财政处行政科科长的宋德甫回忆,“由于渤海分行的印钞厂不能制版、印钞能力也有限,为解决北海币紧张问题,渤海行署派我于1943年夏到胶东北海银行寻求支援。按照胶东区党委和行署的指示,时任胶东分行行长的陈文其和副行长刘涤生负责,在东海区荣成县虎格庄的胶东印钞厂,抽出一部分印钞机器,一部分制票版、印钞票的技师工人,到西山头村设了分厂,专为渤海区制票版、印钞票。历时三个月,渤海票版的印钞计划顺利完成,所印钞票分三批运往渤海区;还帮助渤海分行印制了伍圆和拾圆券等十副票版”。经考证,“西山头村”即现在乳山辖内“西石山头村”。